本文转载自“罗兰贝格”-《新能源商用车白皮书》
在汽车行业的革新浪潮中,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商用车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支柱,其新能源发展对整个汽车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面对产业变革,商用车主机厂及产业链玩家迎来了价值链重塑、竞争格局颠覆以及生态体系构建等全方位挑战。
本报告对新能源商用车赛道进行解析,结合政策、商业模式及技术成本等驱动因素,分析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与竞争格局变化。此外,报告结合行业趋势与领先案例,从脱碳战略、解决方案、技术布局与品牌建设等角度解读新能源的制胜之道。
第一部分
商用车市场经历了持续增长后,随着国六切换完成迎来周期性下滑。此外,2022年的疫情发酵更是使得行业陷入谷底。然而,在整体市场走弱的背景下,受到政策和创新模式的共同推动,新能源商用车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成为市场主推力。-01
1. 新能源市场驱动因素及发展趋势
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早期由政策驱动。路权优势结合补贴使得轻型商用车、城建渣土车成为新能源商用车主力,但整体市场仍处在萌芽阶段,规模有限。
自2021年起,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迎来质的飞跃。市场由单纯的政策驱动向政策叠加创新模式驱动转变,车型品系更丰富,换电与充电并进。
长期来看,新能源商用车将随着技术和规模发展迎来成本和技术驱动阶段。新能源结合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和滑板底盘在颠覆原有产品的同时,也在TCO上逐步形成优势。预计2025年和2030年前后将是新能源商用车的两大未来转折点。
新能源商用车早期发展受环保政策、路权等政策推动。我国自2014年起引入新能源商用车补贴,2017年开始补贴退坡,但整体上针对新能源卡车仍存在政策倾斜,如深圳对渣土车的支持政策和各地的路权政策。新能源车企和客户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补贴盈利,而新能源卡车的成本较高且性能可用性较差,纯电和氢燃料电池车的购置成本超过燃油车一倍,且受补贴政策要求持续调整影响,新能源车型快速迭代、高度同质化。
放眼未来,新能源政策支持仍将延续。宏观层面和行业层面多有政策推进新能源发展。
01: 商用车整体及新能源市场规模变化趋势 [万台]
资料来源:CAAM,上险数,案头研究;罗兰贝格
宏观产业政策、路权和基建
在宏观层面,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降碳要求将从物流行业传导至商用车行业。随着国家对重污染、重排放的行业、区域提出更高的降碳脱碳要求,新能源成为钢铁、铝业、港口等行业的必由之路。领先物流企业也正积极提出脱碳降碳目标,同时将降碳举措落到新能源车辆采购、场内基建配套等具体措施上。-02
与此同时,新能源路权将持续扩散和落地,目前已有超过50个城市颁布新能源路权政策,针对轻卡、轻客等限制燃油车型上路,部分城市如北京仅新增新能源物流车辆。
此外,针对公交、城配物流等公共领域商用车新增渗透率的纲领性目标陆续出台且逐步趋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明确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0%、2030年达40%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初步建立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达到10-20万吨/年,并支持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充电桩建设纳入新基建战略范围,以车桩比达到1:1作为战略目标。
行业积分、排放政策
在行业层面,尤其是2024年前后,随着新能源商用车积分的落地及四阶段法规的推出,混动、电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将并进发展,从而推动行业增长。商用车新能源积分政策中对混动、电动、氢燃料电池车型均规划了对应积分,叠加未来四阶段法规要求,或在部分场景中必须由混动技术满足。供给端将受政策驱动,推出多能源形式的多款车型,带动行业转型。
02: 公路物流企业对于降碳方面的目标和举措
1) 相较于2021年;2) 相较于2019年
资料来源:案头研究;罗兰贝格
1.2 新能源商用车的当下: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第二火箭
2020年后,新能源价值链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凸显,“金融+科技+场景”服务盈利模式兴起。通过租赁/车电分离打通用车充换电服务,以服务收益弥补购车成本短板,既降低了客户购车门槛,也增加了供给端的积极性。
另外,能源企业积极布局基建及产业链服务,提升充换电、加氢可用性,并通过在短途或区域型场景高效运营,实现部分场景TCO(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结合地方政府支持,推动新能源市场快速增长,解决用户全生命周期用车痛点。 -03
03: 新能源商业模式演进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1.3新能源商用车的未来:长期技术与成本拉动发展
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技术成熟及成本下降,技术与成本将成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
技术路线研判
未来十年内,新能源多种技术路线料将并存,根据应用场景不同,有所侧重。 -04
随着四阶段燃油限值标准的实施,部分场景的燃油限值需要混动技术满足。这一阶段混动为传统能源的升级替代版本,混合动力将成为重型商用车重要技术路线之一。另外,考虑到电池成本和油价波动带来的影响因素,混动(含弱混)或在阶段内具备TCO优势。增程仅为部分缺少燃油发动机积淀品牌的替代方案,较难成为行业主流。
对于200km以内城配物流及运距短、启停工况多、且实行新能源路权政策等场景,纯电将成为主要路线。纯电在城配轻卡、市政环卫、短途牵引预计率先渗透。而对于诸如长途牵引等200km以上且载重较大的城际长距离运输场景,由于其对电池容量及耗电需求较高,纯电车型实现困难,长期将由燃料电池车型主导。-05
04: 新能源技术路线发展趋势
05: 各技术路线场景研判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TCO测算
从成本上看,基于传统底盘的新能源商用车受到三大驱动因素影响,即能源价格下降、能耗的提升以及电车维保成本优势。纯电/换电及氢燃料电车将分别在2025年和2030年前后实现TCO优势。
核心成本下降:电池、电堆、氢气价格将随着规模和技术发展持续下降。
1)罗兰贝格预计电池价格在2022年至2023年迎来高点,2025年电池价格较价格高点下降约25%,在2030年至2035年进一步快速下降。
2)电堆及氢气价格也将随着规模化发展大幅下降。
预计电堆在2035年前将实现40%以上的降幅。同时,随着氢能源“制、储、运、加”的瓶颈突破,氢气价格预计在2030年前实现价格的大幅下降。
能耗效率提升:未来预计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将同步推进能耗持续优化。但新能源车型电传输效率提升潜力大,电耗预计将较燃油车有更高的降幅。部分在乘用车、客车等领域积累了三电技术优势或具备整车轻量化技术优势的企业,或将率先在能耗上具备更大优势。
维保成本优势:相较传统燃油车需定期对发变桥进行维护,且有更多机械零部件需维保,新能源维保频率低。全旅程维保成本预计将达到燃油车的40%-60%,成本节降明显。
平台化共享化发展:长期来看,滑板底盘技术成熟或进一步带动制造端成本节降。已有主机厂和新势力规划了新能源卡车专用平台,并积极探索滑板底盘等共享化平台,推动产品可用性和经济性升级。
在这些因素驱动下,罗兰贝格预计纯电商用车和燃料电池商用车将分别在2025年和2030年前后在细分场景中实现TCO优势。由于场景载重、运距、电量等差异,其TCO具备的优势有所不同。以下,罗兰贝格挑选部分重点场景进行了测算。
中重卡TCO测算
我们针对中重卡的三大场景——港口、园区/钢厂/电厂、短途物流下纯电、换电和燃料电池车型的TCO进行了测算。港口与园区场景因路线相对固定且中低速居多,新能源车型有望率先与燃油车TCO打平。港口平均载重相对钢厂小,或最先打平。而短途物流场景平均时速相对较高,油耗和电耗差距小,新能源车型的能源成本短期内较难显现优势,TCO或较晚实现打平,且预计由纯电车型率先实现。-06
06: 重卡TCO测算
资料来源:专家访谈,案头研究;罗兰贝格
轻卡TCO测算
我们针对轻卡的三大场景——商超配送、快递快运、普货运输下纯电、换电的TCO进行了测算。轻卡三大场景中,充电车型预计在2025年至2029年间与传统燃油车型TCO打平,换电车型打平时间较充电晚。其中,商超配送场景因路线较固定且运营效率较高,TCO率先与燃油车实现打平。而普货则因路线较分散、载重较大、对电池容量及耗电要求相对更高、购置价与电耗较高等导致纯电TCO与燃油车的打平时间较晚。-07
在技术与成本驱动阶段,除了新能源商用车TCO将具备优势外,领先玩家将通过构建“高端制造+基础设施+电池资产”的生态盈利模式,把握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打造新能源基础设施,并通过电池资产提升盈利,进一步在成本端打造优势,促进新能源渗透。
07: 轻卡TCO测算
资料来源:专家访谈,案头研究;罗兰贝格
2. 新能源商用车规模、结构及需求研判
2.1 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渗透快速提升
新能源正逐步成为商用车的中坚力量,预计未来3-8年新能源市场将快速增长,且能源类型从单一纯电主导向“多能源形式”共同驱动转变。罗兰贝格预测,到2030年中重卡纯电渗透率达25%以上,轻卡达30%以上,同时呈现出电动、燃料电池、混动并存的局面。-08
08: 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预测 [万台]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中重卡市场多品系渗透:中国新能源中重卡销量维持高速增长,并在2021年首次实现销量破万,预计未来在销量结构上将呈现两大关键变化。-09
09: 新能源中重卡商用车销量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上险数;罗兰贝格
品系结构变化:以原有专用和自卸车为主向牵引车占比大幅提升转变。2019年,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大力推广纯电动城市自卸渣土车和自卸垃圾车,政策影响下新能源商用车整体销量与自卸车销量曾迎来短期快速提升。2021年,“政策+模式”双驱动下,新能源牵引车销量亦有快速爆发,产品在港口、园区、钢电厂等较固定路线、强排放监管场景得到大幅应用。车电分离模式通过解决补能痛点得到市场认可,新能源牵引车销量中换电式车辆占比约47%,模式驱动市场发展效应明显。
能源类型变化:受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加氢站等配套产业逐步完善与城市示范群政策驱动,氢燃料电池重卡逐步起量。未来能源类型亦将从单一纯电主导向“纯电+氢燃料”共同驱动转变。
2.2 新能源优先渗透部分细分场景
新能源商用车主要基于运距和载重量进行细分市场划分。新能源在短期内将主要渗透六大轻卡场景和十大中重卡场景。其中,路线相对固定、受地方排放监管影响较深的场景预计维持快速增长,具体包括以商超配送、快递快运为代表的轻卡场景,与以资源运输、城市环卫为代表的重卡场景。在其他当前渗透基数较低而市场容量高的场景中,新能源车型亦将在部分固定路线场景得到率先应用,并逐步带动相关细分市场快速增长,包括轻卡冷链物流、重卡普货等场景。-10
10: 新能源商用车主要细分市场及未来趋势概览
1)为关键核心市场,并非完整市场;
2) 指的是场景内车辆在两个目的地之间,或每次连续作业通常需要的距离;
3) 当前几为空白市场,CAGR计算时取25-30年规模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专家访谈;罗兰贝格
2.3 细分场景用户需求变化
新能源商用车用户诉求在短期内与传统燃油车仍有较大差异。因其应用场景特点及新能源的技术和生态焦虑依然存在,商用车用户仍对新能源基础配套有强顾虑,需要完整的解决方案予以应对。但长期来看,传统车辆价值点依然是用户关注的要素,而新能源车在传统价值点上有着需求升级和差异化特征。
在新能源商用车的加速渗透下,用户对续航、补能和智能化三大价值点表现出新的期待。
长续航:用户对于长续航的需求价值关注度高。在市场调研中,卡车司机反映“现在的电池能量密度无法完全满足长运距重载的需求,补能也不够方便,希望能有更加长续航的产品减少补能次数。”目前,重卡续航在200km左右,续航能减少停机时间、拓宽场景和安全边际,未来随着电池技术升级推动续航里程提升,司机续航焦虑将得到缓解。
补能:司机对于补能便捷性的关注度高,未来随着社会化补能网络的配套完善和换电模式渗透提升,补能焦虑将得到大幅缓解。
智能化:用户对新能源车外观内饰的智能化属性及网联功能有着更高的期待,车联网+自动驾驶结合、软件服务完善、节油效果落地等使智能化关注度有所提升。
传统价值点革新变化
针对传统能源价值点需求,用户在价格、服务、维保、残值和节能的五大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价格:新能源车价高、购车门槛高,用户对价格敏感且对租赁、车电分离等模式需求大。在市场调研中,有企业用户反馈“新能源车价本身就高,电池也很贵,加上补贴退坡,只有对减碳需求高、经济实力雄厚的的大企业购买动力强”。
服务:新能源车需提供从换电充电设施布局到金融、二手车等全套解决方案服务,尤其是企业客户,对省心服务、高残值、金融方案多有追求。未来,用户将进一步回归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追求,服务解决方案的完备性和成本重要性得以凸显。
维保:新能源车多为高频短距应用场景,要求快速维修保障出勤,避免效率损失。
残值:新能源车残值率低,当前主要用户仍存在较大顾虑。
节能:节能特性可在同样电池配置下增加续航里程,缓解续航焦虑。同时,重卡TCO中能耗占比较高,对TCO影响大,长期重要性将有所提升。
新能源商用车白皮书(下)内容梗概
3. 新能源商用车竞争格局
3.1 中重卡竞争格局中新晋主机厂涌现
3.2 轻卡竞争格局中新势力强势入局
第二部分
新能源四大成功要素